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?(如何理解阿q正传整篇主题)
《阿Q正传》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。鲁迅不仅从经济剥削、政治压迫方面对封建制度加以揭露,而且着重揭露了封建制度用其整个反动思想体系,给劳动人民套上的精神枷锁。
《阿Q正传》的主题思想
批判旧中国的国民劣根性,批判精神胜利法。全文通过刻画典型人物阿Q,揭露了旧中国国民以“精神胜利法”为主要支柱的种种精神劣根性,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。“人民性”、“民族性”显然不是“国民性”,均应该有“进步”与“落后”两个方面。国民性,它不科学,按字面讲,那就是中国国民都有的性,这是不可能的。鲁迅所讲,是指“国民劣根性”,某些国民的落后性,不是指的进步思想。
阿Q正传人物塑造
鲁迅通过阿Q性格的塑造,突出地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:
1、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;
2、指出了阿Q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与必然性;
3、与此相联的是深刻地评价了辛亥革命。
《阿Q正传》的介绍
《阿Q正传》是鲁迅的代表作品,创作于1921年底。《阿Q正传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,书写了流浪雇农阿Q的故事。全书着重揭露了封建制度用其整个思想体系,给劳动人民套上的精神枷锁;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、庸俗等社会特点,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。
《阿Q正传》的主旨
《阿Q正传》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通过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塑造,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旧中国国民以“精神胜利法”为主要支柱的种种精神劣根性,深刻揭示了“辛亥革命”的不彻底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,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。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“精神胜利法”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,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,“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”。
阿Q正传艺术特色
(1)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。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: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。这部作品中的阿Q 形象,作者说采用了这种“杂取种种人,合成一个”的手法,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,然后进行化合创造,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。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。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,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,而同时也是“国民性”的浓缩体;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,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,人性状况。
(2)叙述体的结构。作品中的“序”“优胜记略”“续优胜记略”“生计问题”等是众多故事/事迹的并行排列、堆积,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,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。只有到了“革命”和“不准革命”尤其到了结尾“大团圆”,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,形成时间性叙事。
(3)犀利的幽默和讽刺。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,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,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,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,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。例如,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、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,一方面对儒家的“正名说”,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,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。另一方面,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,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。
(4)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,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。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,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。其次,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,如“谁料博雅如此公”等,不仅简洁明了,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。第三,语言包含幽默感,好用反语,喜欢夸张,如“老Q”等;第四,使用了大量口语,如“儿子打老子”;最zui后,小说语言准确、鲜明、生动,富于表现力。
(5)游戏模仿的解构性。在这部作品中,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“史传”文体。中国传统文学中,“传”的种类很繁多,如本纪、列传、自传、外传、内传、大传和小传、家传,等等。这些所谓的“传”,不但等级森严,如皇帝用“本纪”体,大臣则用“列传”体,而且血缘意识浓厚,如家传、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行状,专为后代“寻宗问祖”服务;更有甚者,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“秉笔直书”的修史之德,但这些“帝王将相的家谱”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词。另外,封建社会中,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,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入“传”,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,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。
本文内容及图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发布者:小鹿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laisixiang.com/24
评论列表(0条)
这里空空如也~~